混合作战是常规作战、非正规作战、反恐怖袭击和反武装叛乱等多种作战样式的融合。在混合作战中,军事与民事行动、政治与军事手段、硬实力与软实力综合运用,进攻、防御、稳定和民事支援等各种行动同步进行、迅速转换。 在2008年伊拉克战场萨德尔城作战行动中,美军面临的各种威胁混合交织,有当地军事武装迈赫迪军、真主党等外国武装势力、各种犯罪集团,还有同情支持迈赫迪军、与美军为敌的当地民众。 城市作战 可以说,面临的是“难以明确的作战对象、似敌似友的民众和动态变化的作战环境”。交战双方既进行激烈攻防对抗,也展...
混合作战是常规作战、非正规作战、反恐怖袭击和反武装叛乱等多种作战样式的融合。在混合作战中,军事与民事行动、政治与军事手段、硬实力与软实力综合运用,进攻、防御、稳定和民事支援等各种行动同步进行、迅速转换。
在2008年伊拉克战场萨德尔城作战行动中,美军面临的各种威胁混合交织,有当地军事武装迈赫迪军、真主党等外国武装势力、各种犯罪集团,还有同情支持迈赫迪军、与美军为敌的当地民众。
城市作战
可以说,面临的是“难以明确的作战对象、似敌似友的民众和动态变化的作战环境”。交战双方既进行激烈攻防对抗,也展开拉拢民心的斗争,较量在物理和心理领域、有形和无形空间同步展开、交叉重叠,是一次典型的城市混合作战。
萨德尔城之战持续长达一年之久,充分体现了现代城市作战的极端复杂性。此役既体现了美军遂行城市混合作战的主要做法和特点,也暴露出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展开剩余95%萨德尔城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北部,人口约240万,居民大多失业,处于贫困状态。当地多种威胁混合交织,敌情、民情和社情错综复杂。
首先,该城长期由地方武装迈赫迪军掌控。迈赫迪军是当地一支重要政治和武装力量,曾与伊政府合作。2008年初,迈赫迪军与伊政府关系破裂,公开袭击伊安全部队和驻伊美军,严重动摇了伊政权统治基础,严重威胁驻伊美军安全,成为美军头号敌人。
其次,伊朗革命卫队等外部势力也积极介入,向迈赫迪军提供军事援助和训练,真主党等外国武装甚至渗入城内直接参战。最后,当地民众基本由迈赫迪军控制,很多人暗中支持迈赫迪军并与美军为敌。
萨德尔城地势平坦,植被稀少,建筑密集且多为三层以下低矮建筑,道路交错纵横,呈网格状分布,四周为笔直宽阔大路,城区内多为狭窄巷道。
萨德尔城主要分为三个区:伊施比利亚、哈比比亚和萨德尔城区。其中,阿尔库达大街十分重要,将伊施比利亚、哈比比亚与萨德尔城区分开,美军将其称为“黄金路”。位于伊施比利亚区内的加米利亚市场是当地最大市场,也是迈赫迪军主要的经济来源和关键物资供给基地。
萨德尔城地形
萨德尔城的地形地物利于迈赫迪军快速集结、机动,采取伏击、狙击等城市游击战术,但不利于隐蔽伪装。另一方面,当地地形利于美军实施空中侦察监视和打击,但城区巷道狭窄,装甲车辆行动受限。
2008年3月,美军机步4师第3旅战斗队与第82空降师第2旅战斗队换防,进驻萨德尔城。为适应错综复杂的城市环境,该旅采取多军兵种混合编成,除编有装甲、狙击、特战、工程、民事和心理战等力量外,还配有空中侦察与打击力量。
具体编成包括第6步兵团1营、第68装甲团第1合成营、第2“斯特赖克”骑兵装甲团第1中队、第64旅保障营、第3特种营、第237工兵连、第62军械连、第404民事营C连、第1170战术心理战分队、2架加装“地狱火”导弹的空军“捕食者”无人机、2架陆军“影子”无人机、6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其他用于近距离空中支援的固定翼飞机。
该旅所属各分队进行了充分战前准备,着眼实战需求强化临战训练,构建训练课目齐全、参训力量多元的模块化训练单元。
进行了常规战术训练与心理战、舆论战、维稳、城市重建及民事支援等训练课目综合集成,装甲、特战、心战、民事和航空等不同作战力量混编合训。
为全面锤炼各部队完成混合作战任务的技战术素养,保障分队也加强射击和近距离战斗等作战课目训练。此外,美军还与伊安全部队和当地警察密切配合,协同作战。
但是,伊拉克军警缺乏作战经验,信心不足,各级领导软弱无力,部队纪律松弛,整体作战能力弱,只能执行安全检查等任务,不具备机动作战能力。
作为对手的迈赫迪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擅长城市游击战术,且具备三项非对称优势。
迈赫迪军
首先,接受伊朗革命卫队以及黎巴嫩真主党等外国势力援助和训练,能够熟练操作迫击炮和火箭弹等武器装备进行精准射击,擅长城市伏击和狙击。
其次,广布情报网,具备较强情报搜集能力,同时严控当地民众、封锁信息,令美军难以获得有效人力情报,对城内情况几乎一无所知。
最后,潜藏在萨德尔城区内的迈赫迪军经常越过“黄金路”进入伊施比利亚和哈比比亚,对美军阵地以及多国部队营地“绿区”发动火箭袭击,成为美军的首要威胁。
然而,为减少萨德尔城区内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伊政府禁止美军地面部队越过“黄金路”对城区实施清剿,美军只能动用空中侦察与打击力量对付城区内时效性强的目标。
为牵制伊安全部队对巴士拉反政府武装的清剿,萨德尔城的迈赫迪军于3月23日突然发起进攻,从城区秘密渗透到“黄金路”以南,对政府军阵地和“绿区”实施火箭袭击。
突袭出乎美军预料,美军一边协同伊军警组织反击,一边制订并完善作战方案。美军在作战过程中不断调整作战方案,但是有两个关键要素始终不变:一是派地面部队夺控迈赫迪军在伊施比利亚和哈比比亚的火箭发射阵地;二是使用空中侦察监视和打击力量压制“黄金路”以北的敌人火箭发射。
迈赫迪军准备充分,密切协同,能够熟练使用120毫米迫击炮,准确命中目标,装备有俄制SA-7单兵防空导弹等先进武器,精选目标,重点打击战斗力较弱的伊军。
第一阶段战斗十分激烈,持续数日,在萨德尔城区外围多个地点同时展开。迈赫迪军进攻规模之大、决心之坚定、组织之严密前所未有。
迈赫迪军昼夜连续进攻,多次伏击美军合成营车队和工兵分队,偷袭伊军检查站,并以清真寺为掩护组织和协调进攻行动。虽然美军3个机动打击营全部投入战斗,但是迈赫迪军“多点开花”的战法仍然令美军兵力紧张、顾此失彼。
美军虽凭借空中和夜战优势多次击退敌人进攻,但仍无法扭转被动挨打的不利局面,持续激战迫使美军弃用“悍马”车,改用防护力和火力更强的坦克和步战车。
巷战中使用坦克
为扭转战局,伊拉克总理马利基授权美军对整个萨德尔城实施打击,但仍不允许地面部队越过“黄金路”进入城区,限制了美军战斗力的发挥。然而,迈赫迪军却可以自由穿越“黄金路”,躲避美军打击。
由于美军受政治因素制约不能越过“黄金路”,受兵力不足的制约没有能力进入城区清剿;经过数日激战,美伊联军依然没能占据主动权,而是被迫在敌人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被动应对各种袭击,战场形势依然严峻。
迈赫迪军则行动自由,越过“黄金路”袭击美军车队和“绿区”,而后迅速撤回城区躲避打击。纵横交错的狭窄巷道和密集的低矮建筑为迈赫迪军秘密渗透和突然袭击提供了便利。
严峻的战场形势迫使美军不断调整战术,决定采取“黄金墙行动”,即沿“黄金路”修建隔离墙,阻止迈赫迪军向“黄金路”以南地区渗透,切断迈赫迪军的经济来源、物资补给以及与当地平民联系,将其封锁孤立在萨德尔城区内。
4月15日,“黄金墙行动”开始。最初,美军凭借夜战优势,利用夜暗掩护修建隔离墙。然而,迈赫迪军却利用白天埋设简易爆炸物、实施破坏,严重迟滞了美军行动。
数日后,美军被迫冒着遭敌人狙击手射杀的危险,昼夜连续施工。迈赫迪军狙击手实战经验丰富,严重威胁美军官兵的生命安全,给美军造成巨大震慑和心理压力,迟滞了隔离墙建设进度。双方展开了激烈的狙击与反狙击较量。
随着隔离墙建设不断进展,迈赫迪军面临威胁日益严峻。因此,迈赫迪军不惜一切代价阻止筑墙行动,宁可放弃有利地形、不惜暴露在美军火力打击之下主动出击、以弱击强,导致很多中层领导和大量武装人员被击毙,伤亡人数不断上升,抵抗能力日益减弱,逐渐丧失主动权。
激烈交火
在为争夺“黄金路”控制权持续激战的同时,美军实施“斩首”战术,信息战、心理战、空地精确打击与特战突袭相结合,重点打击迈赫迪军高层领导等高价值目标,有效起到震慑作用,瓦解其作战意志。
与此同时,美军在“黄金路”以南地区展开重建和民事支援行动,保护民众安全、恢复社会秩序、重建基础设施、提供医疗服务,与迈赫迪军争夺民意支持。
5月12日,在损失了数百名武装人员、战斗力严重削弱的情况下,迈赫迪军领导人被迫宣布停火,伊安全部队于20日进入萨德尔城区,取得对城区的控制权。
美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从东、西两个方向修建隔离墙,城北沟渠构成天然障碍,从而形成对萨德尔城区的全面封锁。随着迈赫迪军节节败退,当地平民逐渐摆脱其控制,开始向美伊联军靠近。
美军利用当地民众提供的情报抓捕或击毙躲藏在萨德尔城内的迈赫迪军领导人,但是地面部队仍然不能进入萨德尔城区。美军白天沿街巡逻,支援当地重建,通过与民众广泛接触搜集情报,晚上则根据白天所获情报实施搜捕。
夜间搜捕
隔离墙建成后,美军第68装甲团第1合成营和第2“斯特赖克”骑兵装甲团第1中队撤出作战地域。第6步兵团1营的重心转为执行维稳任务,与驻守巴格达的联军联合特种作战特遣部队以及伊军密切协调、共享情报。该营向各连下放指挥决策权,授权一线分队可根据当地民众提供的最新情报自主决策、临机行动。
随着迈赫迪军的溃败,萨德尔城内的真主党旅成为美军面临的新威胁。真主党旅频繁使用威力更大的简易爆炸装置,给当地政府和民众造成严重伤害,并严重威胁美军安全。
截至8月,美军机步4师第3旅与其他各部以及伊安全部队密切协作、多措并举,基本挫败了真主党攻势。到10月,萨德尔城形势基本稳定。
此时,重建工作成为美军中心任务,美军力求通过社会重建和民事支援安抚拉拢当地民众,赢得民心。工兵部队掌握的军民通用技能在重建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建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的行动不但受到民众欢迎,而且有效遏制了迈赫迪军发射火箭弹的行动。迈赫迪军担心对上述场所发动袭击会伤及儿童和平民,丧失民意支持。
美军富有成效的重建活动减少了暴力事件发生的频率,当地民众态度发生重大转变,开始向美军提供大量情报。与此同时,美军加紧训练伊军,提高其作战能力,逐步向伊方移交防务责任。
“黄金墙”
2009年3月底,美军全部撤出作战地域,伊军和警察部队独立承担萨德尔城安全责任。
美军作战行动主要特点:
一、多种手段交互并用,各种行动同步并行。城市混合作战不仅是军事的交锋,更是政治、经济等综合优势的较量。混合作战取胜的关键不仅是击败对手,更在于赢得民心。
赢得民心的关键在于通过减少附带损伤、保护平民、提供基本服务和重建基础设施等举措获得民众好感,进而达到孤立对手、攻心夺志的目的。
为此,美军充分利用“制夜权”“制信息权”“制空权”等综合制权和政治经济等综合优势,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同时发力,取得较好效果。
第一,利用“制夜权”同步展开多种行动,破、立并举。美军利用白天巡逻、化装侦察及与平民接触等手段获取情报,等夜幕降临后利用夜暗掩护和夜战优势采取突袭行动。
在夜间行动中,空中与地面作战力量,常规与特种作战部队,美军与伊安全部队、当地警察密切配合,共同实施精确打击、特战突袭、武装巡逻、搜查与清剿、狙击与反狙击、城市重建及民事支援等多样化军事行动。
通常在一个街区实施夜间突袭的同时,在另外一个街区入户走访调查、在第三个街区重建基础设施、提供民事支援。各任务部队具备执行混合作战任务的多种能力。
例如、工兵部队也具备战斗技能,在利用夜暗掩护清除简易爆炸物、开辟通路、清理废墟和修建隔离墙的同时,还与敌人展开狙击与反狙击、伏击与反伏击的较量。
搜捕行动
第二,利用“制信息权”实施舆论战和心理战,攻心夺志。美军针对迈赫迪军领导层实施心战宣传,明确告知美军已经掌握他们的身份和藏身位置,公布抓捕或猎杀计划,有效起到了震慑作用,加速了敌人抵抗意志瓦解和指挥体系瘫痪。
此外,美军还利用媒体制权抢占舆论宣传先机和道义制高点,宣传迈赫迪军火箭弹袭击和简易爆炸物造成的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
特别是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传播袭击后果视频和图像,迅速扩大其负面影响,给对手造成巨大压力,有效抑制并减少了袭击行动,离间了迈赫迪军与当地民众的关系,削弱了迈赫迪军的控制力,动摇了其民意支持。
第三,利用政治经济优势采取有效的重建和民事支援行动,争取民心。美军在与迈赫迪军激烈交战之际,利用政治和经济上的综合优势,积极开展城市重建和民事支援行动。
通过培训伊安全部队和警察,增强当地政府治理能力,提供资金和物资援助,确保当地民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提供医疗服务。
工兵部队充分发挥军民通用技能,修复受损道路,清理垃圾,疏通河道,重建学校和医院,恢复城区供水供电,使平民生活重回正轨。
美军一系列举措有效转变了当地民众态度,逐渐加强与美军接触,并提供有价值的情报。随着迈赫迪军不断溃败,越来越多的居民转向支持美军,有效解决了作战初期美军遭信息封锁、人力情报匮乏的难题。
与当地民众关系
第四,利用东道国部队妥善处理敏感目标,消除民怨。清真寺是迈赫迪军发动袭击的重要据点和庇护所,对此类敏感目标处理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美军灵活采用杀伤和非杀伤行动,通过有效的联军行动和规范的技战术程序妥善处理敏感目标。
对待清真寺等敏感目标,美军通常让伊安全部队和警察充当主力和先锋,由伊拉克人入寺搜查和清剿,美军负责外围封锁,并派狙击手在附近制高点警戒监视。
这样做既可以避免触犯穆斯林宗教禁忌、消除民怨,也能够减少美军自身风险和伤亡,还可以在寺内敌人自外逃窜途中将其围捕或狙杀,确保不让一人漏网。实战证明,这种做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指挥重心下沉,指挥权限向下延伸。在城市混合作战中,威胁动态变化、形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要求减少指挥环节、压缩指挥流程、下放指挥权限,要求前线指挥官根据战场形势变化临机决断、自主决策。
针对上述特点,美军在作战中实施以指挥官为核心的任务式指挥,指挥重心不断下沉,更多采取分散决策,授予一线指挥官充分行动自由和自主决策权。
首先,空中作战力量指挥权下沉至旅一级。旅长无须通过上级有权直接向战役级空中侦察与打击平台(“捕食者”无人机)下达指令,还可以指挥2架陆军“影子”无人机、6架“阿帕奇”直升机以及固定翼近距离空中支援飞机等其他空中武器装备,直接对时敏目标实施打击,缩短了“决策一行动”周期。
实战证明,空中作战力量指挥权限下沉至旅一级至关重要,可确保空中支援及时高效、成功捕捉稍纵即逝的战机、应对不断出现的新威胁。
无人机与空中支援
其次,指挥通信链路直达战术末端,形成纵向贯通、横向互联的战场指控网络,实现上下级同步联动、左右邻自主协同。
在此次作战中,美军利用先进的指挥信息系统和通信手段实现旅营连三级纵向一体联动、横向互联互通,各级之间共享情报信息,同步感知战场态势、定下作战决心,同级之间自主协同。
旅长通过加密聊天软件和互联网协议路由器向营连指挥官下达加密信息和指令。直达战术末端的指挥通信链路增强了各级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指挥效能显著提高,为一线作战分队在城市混合作战环境中自主决策、自主协同和自适应提供了支撑。
最后,敏感目标的处置权向战术末端延伸。在此次作战中,为减少附带损伤造成的负面影响,美军严格限制火力运用。
但是,随着战场形势变化,美军在作战指挥中不断向下级下放指挥权限,强调分散决策、自主决策。尽管美军在作战中没有改变交战规则,但是对交战规则的解释和执行却不断调整,授予一线分队指挥官越来越多的指挥权,对时效要求比较高的目标实施打击的决策权由营级下沉至连级。
三、善于运用谋略,不断创新战法。鉴于城市混合作战的特点和要求,美军为避免伤亡而慎用武力,更注重与敌人斗智斗谋,在战法创新中谋求智取巧胜。
首先,釜底抽薪,迫敌就范。在此战中,美军地面部队行动严重受限,既不能越过“黄金路”进入城区,也不可能将萨德尔城区内240万居民全部撤出再采取行动。
然而,迈赫迪军却可以自由穿越“黄金路”并以民用设施为掩护发动袭击。面对这一困境,美军逆向思维、反常用兵,通过修建隔离墙吸引敌人主动来犯,进而为歼敌有生力量创造战机。
修建隔离墙将迈赫迪军封锁孤立在“黄金路”以北城区内,这一举措不仅切断了迈赫迪军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和关键物资补给,也切断了其与当地民众的联系,对其造成致命打击,达到釜底抽薪、迫敌就范的效果。
反美武装
为保护生命线安全、避免陷入孤立无援绝境,迈赫迪军被迫放弃有利地形,不顾一切阻止美军筑墙行动,甚至不惜暴露在美军火力打击之下,在美军选择的时间和地点与美军交战,从而由主动陷入被动,进而被大量歼灭。
其次,欲擒故纵,顺藤摸瓜。在此战中,迈赫迪军频繁的火箭袭击是美军面对的头号威胁。美军在实战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对付敌人火箭小组的战法,从最初“发现即打击”逐步演进为“发现、锁定、跟踪、监视、等待高价值目标出现后再实施精确打击”。
从“发现到打击”全过程保持战术耐性,“捕食者”无人机等空中作战平台发现敌人火箭小组及发射车辆后并不立刻进行打击,而是对锁定目标持续跟踪监视,尾随其到达指挥所或基地后再实施打击。
这种欲擒故纵的做法不仅能够消灭火箭小组等低价值目标,还可以顺藤摸瓜,一举发现并消灭高价值目标或瘫痪敌人指挥体系和力量网络。
四、坚持情报为先,构建多维立体情报网。城市混合作战面临的环境复杂、威胁动态变化,能否获得高价值第一手情报至关重要,准确的情报网是定下决心并采取行动的前提和关键。
此次作战美军全过程坚持情报先行,克服各种不利条件为决策和行动提供有力情报支撑。作战初期,迈赫迪军严控当地平民、严密封锁情报,伊政府禁止美军地面部队越过“黄金路”进入城区,导致美军情报严重匮乏。
面对困境,美军积极应对,坚持技术与人力情报并重,构设多维立体侦察情报网,全程全域侦察获取动态目标信息,有效解决了情报难题。
首先,利用先进技术手段,构建空地一体的立体情报网。在此次作战中,美军空中侦察情报手段先进,具备较强的情报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
立体情报网
旅战术行动中心可以直接指挥空军“捕食者”和陆军“影子”“乌鸦”等多型无人机,分空域、分时段实施持续侦察、跟踪和监视,此外还可获得上级通过卫星和“全球鹰”无人机提供的战略和战役级情报信息,构成高中低空相贯通、远中近程相衔接、战略与战术级相融合的立体情报网。战术行动中心参谋人员可整编融合多源情报并分发给前线连级战斗分队。
其次,厚植情报资源,广布人力情报网。美军派出特战小组实施秘密抵近侦察和化装侦察,同时与伊军警密切合作、通过伊拉克人牵线搭桥拉拢,收买当地部族酋长,厚植情报资源,建立人力情报网。
此外,美军利用各种渠道与当地民众广泛接触,通过提供保护、资金援助、市政重建等各种手段收买人心、发展线人,广布人力情报网。
美军作战行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战场情报信息链路不能贯通战术末端,导致行动迟缓、错失战机、风险增加。作战中很多时效要求高的目标稍纵即逝,实施打击的最佳窗口期十分短暂。
为有效捕捉战机,各连必须在30分钟内发起排规模突袭行动。这就要求各连级分队接入以战术级保密互联网协议路由器网络为支撑的数字化加密通信系统,直接获取相关情报信息并作为行动依据。然而,这种能力只能延伸至营级,并未贯通连以下战术末端。
作战一线的连以下分队对于动态情报的需求最为迫切,但是自身不能直接获得无人机传回的实时情报,必须向上级申请急需的目标信息。
弹射无人机
而且营战术行动中心只能以语音形式将无人机拍摄的录像和照片等情报推送给各连。这不仅延长了从获取情报到分发至用户的时间,降低了时效性,而且情报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在流转过程中丧失,导致作战行动迟缓、错失战机,增加了一线部队暴露的风险。
二、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不足,情报信息不能实时流转。作战行动要实现精确控制,仅拥有大量数据远远不够,还需要基于数据挖掘的信息提取和合理呈现。
尽管机步4师第3旅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海量数据,但是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大量情报信息不能实时流转、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暴露出整编融合情报能力不足、动态掌控作战态势能力不足、基于数据的决策指挥能力不足和基于数据实时评估作战效果能力不足等问题。
在作战过程中,各种侦察情报平台源源不断传回大量数据,需要专业人员24小时不间断进行跟踪监视,才能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但是,该旅并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员进行实时跟踪和监控,且缺乏航空图片判读经验和能力,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很多重要敏感信息白白流失,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该旅旅长回忆,尽管无人机视频和图像提供了大量重要信息,但是如果不能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这些信息就毫无用处。
因此,该旅不得不从其他岗位抽调专业力量加强数据分析和处理,请富有图像判读经验的空军专业人员分析和处理大量模糊不清的图像资料。
作战数据分发
此外,此次作战中上级加强给该旅的无人机等空中侦察平台超过了该旅的实际控制能力,很多装备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尽管该旅作战行动中心超负荷运转,但仍有大量数据信息拥堵,未能及时流转。
发布于:天津市